温州市广场路小学开展“互联网+义务教育”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推进会(侧记)
2019年9月18日上午,温州市 “互联网+义务教育”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推进会在温州市广场路小学召开。温州市各县(市、区)教育局分管领导,义教科、教师发展中心、教育技术中心主要负责人;236所结对帮扶学校校长共350余人参加会议。温州市教育局基教处处长万小峰主持会议。

【活动现场一】温州市广场路小学教师邓夏秋执教《呼风唤雨的世纪》
现场,来自温州市广场路小学的教师邓夏秋娴熟运用“互联网”技术,与受援学校温州市上戍小学上演了一场“跨越空间”的语文课堂。“这次的课堂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不再是仅仅将声音和画面传送给受援学校,解决了生生互动的问题,让受援学校学生也能参与到课堂中,对于我们教师而言,也能更好的掌握各方学习情况,从而开展精准性教学和个性化辅导。”邓老师说道。




【活动现场二】温州市鹿城区教师教研院副院长潘旸点评
她从“打通、打开、打造”三个词来概括今天的课堂。
打通,成为一个班级。同取一个名字“广戍班”,营造适合协同学习的环境与氛围;同备一堂课、同上一堂课,广场路小学的“五标教研”模式也得到了很好的迁移与植入,鹿城小语团队更是在教研员杨伟燕老师的带领下线上线下即时同步跟进网络研修。这堂课在传递一个鲜明的理念:打通——完完全全成为“同一个班级”的理念,呈现各种常态操作策略,以保障城乡每一个孩子优质的“全学习”,这是技术支撑下协同化的普惠。
打开,促进深度学习。邓老师及小语团队借助新技术精准真实地“打开”孩子们的学习历程,这个过程是学生在自我与学伴的张力中不断重构、激活心智的过程。本节课主要体现在两处:
第一处,打破空间,实现异地生生深入互动。学生小组合作写出问题,利用平板学习笔记讨论筛选问题后选择最重要的问题,学生投票。我们和学生都可以在屏幕上非常直观地看到投票结果及每一个孩子的学习状态,尤其在技术上突破了对受援方学生学情的及时了解与掌握,包括抢答器等的运用,很清晰地展现积极学习者,这对于观察学习进展,激活学生持续探索的冲动太有帮助了,像“螺旋桨”一样让深度学习有了不断深化的动力,很令人兴奋。
第二处:精准呈现学情,组织公共发表与研讨。判断“发明”还是“发现”,屏幕上立刻出现判断对错的百分比,还有具体的名单,精准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这时候邓老师马上提供个体帮助,倾听学生的学习困难在哪里,了解学生的“迷思概念”和“认知冲突”,让广戍班的孩子一起进一步澄清、纠正与提高学习。
还有制作的微课也是思维的展开,难点的突破。
打造,探索鹿城模式——鹿城互联网+义务教育“同一个班级”的全学习模式,科学平衡环境、空间、技术与文化整体建构的全学习模式。

【活动现场三】温州市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王剑波讲话
他指出,今年,省政府将“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帮扶列入2019年省民生实事项目,这是一件实事、好事,对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他要求,各地各校要充分认识“互联网+义务教育”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工作的重要意义,要借着此项工作列入2019年省民生实事项目的东风,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破解乡村学校质量提升的难题;要上下齐心,协力推进,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积极配合,明确职责,协同推进,保障全市“互联网+义务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

会上,温州市教育局副局长、鹿城区教育局书记、局长张维凯作为“东道主”致欢迎词;鹿城区教育局副局长林如辉、乐清市建设路小学校长林义、洞头区霓屿义务学校校长王贤平作经验交流;温州市教育局基教处处长万小峰、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院长胡玫、温州市教育技术中心主任侯元东作工作部署。
【活动小计】
据悉,一年来,鹿城区教育局利用自有资金,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通过定制化采购方式,灵活快捷采购了最先进的互联网设备,开通学校专有网络空间,实现同步课堂、专递课堂全覆盖。率全省之先引进5G技术,实现“跨地域、跨学校”4K高清同步课堂,实现远程课堂即时上传、评价、反馈。
今年3月份以来,鹿城区教育局抢抓“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帮扶的重要机遇,通过精准结对帮扶、清晰责任分工、创新要素保障、构建教研体系等举措,在“互联网+义务教育”探索之路上迈出了坚定的步伐,实现了工作推进快、对象覆盖全、教学效果佳、技术支撑强,有力提升中心城区教育首位度,助推鹿城基础教育高质量高品质发展。截至目前,鹿城区教育局已完成“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帮扶签约学校39所(其中,区内城乡协作学校12所,市域山海协作学校20所、省际对口支援学校7所),超额完成市局下达的任务。
